前半生的心力焦點置於梳理民主維權運動的困境問題分析與出口之策略的可能性。尤為關注深具批判力的作品。在文化研究的批判實踐上有下列成果:
1. 以左翼文化旗手為目標。以《影想》(一本專門針對實驗性藝文作品的賞析專刊)蒐羅當代深具批判力與能動性的藝文作品進行賞析、推廣。期許自己能更為深刻的剖析藝術與社會、時代彼此間的連動性關係之意義與價值。正式地預告了一個後敘事與後左派藝術即將掘起的新時代。
2. 拍攝實驗電影-號稱是台灣版的《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機械化動物》。這是一部透過實驗性的敘事手法,顛覆電影既有詮釋框架與陳腐產製慣例的革命性作品。抽離了傳統顯意元件,透過非語言的敘事性與景觀中的社會學意涵的空景式敘事法,呈現紀實性的影像的社會意義與文化人類學研究價值。並透過接收美學以擴增閱聽人的想像及思考空間。深刻勾勒出潛藏在景觀的表象之下,台灣社會的地域紋理的社會意涵。而這也是一部嘆問人類文明發展之問題,並映現出蘊含著崩世光景與末世氛圍的”日常”的音樂影像詩。
3. 以公共化協會成員身份參加北藝大文化干擾講座。報告專題名為〈論文化產品/工業的社會影響力與問題〉。概義為:梳理資本主義之運作邏輯與右翼性的文化產品之產製驅力、邏輯的一致連動性。揭露出知溝、社會/文化水泥的隔離效果、智力柵欄、後文盲時代及娛樂致死等問題,將讓社經、文化甚至是階級得以再複製與去公民化等弊害。
4. 以社會部署之組織者角色立場構思創作,並以賦權及培力作為最高宗旨。匯整古今中外的典範性創作者與作品,期以此梳理出理想中之創作者踐行的應然之道與發展台灣本土性自覺意識並增幅民主維權之能量。研討時代所需之創作方法論,作為下一世代之有識者的踐行指南。希期此行,能成為提升公民素養與能動性之教育觸媒。讓文藝作品之創作與閱聽都能成為一種參與社會之行動上的實踐與邀召。在左翼傳播學中,匯整了批判性學理(如媒體識讀)並重新梳理創作本體論的踐行理路(一種後左翼詩學、一種道德應然性)。
5. 以實踐「世界詩人」精神為立基,並將反烏托邦之文學經典設為創作目標。對社會、文明以及異常之現象進行交叉環視的研究。以省思人類文明發展之進程的問題(現代性、資本發展邏輯導致的資源懸殊差距、反社會現象如自殺潮、隨機殺人等)。希期能透過踏查或研習議題的相關資料,期使作品能蘊含詩文類少有的真實與深刻性的智識與哲思性甚至是實益性的價值。讓詩不再是詩人天馬行空下之狂想的無稽囈語,而跟現實世界脫節或淪為有閒階級與紈絝文青的花瓶裝飾。這是一部微縮入人類之鄙陋的黑暗面,盡現其惡性之詩版的「百年愚行」,一篇人類立入禁止的「惡之章」,但同時亦是一部希望與絕望並行的文明末日安魂曲。